買兩個橙丟4件即棄塑膠 Ben Sir:商業考慮迫人捆綁式購買
發布時間: 2019/03/14 15:05
最後更新: 2019/10/31 17:35
環團綠色和平力證本港海洋垃圾大部份由本地產生,當中超市的過度包裝「貢獻」不少,買兩個橙要丟4件即棄塑膠;有市民稱包裝明顯有商業考慮,市民被迫捆綁式購買。環團指拆包裝不消幾秒,但垃圾就留在海洋一世,批包裝「多餘、荒謬」,促政府訂立減塑目標及時間表;企業則須廢除過度包裝,設立無包裝銷售區域予顧客選擇。
本報記者昨到銅鑼灣一超市視察,發現蔬果區域內包裝並不統一。有來自日本的水果,每個水果都包上發泡膠生果網,並放在塑膠托盤、另包兩層保鮮紙;但部份來自中國及美國的水果,卻在無包裝的銷售區中擺放,市民可以自由選擇。銷售區中,有些番薯、翠肉瓜等外皮堅硬的蔬果亦被包上保鮮紙。
事實上,此類包裝是由員工在超市內,把本來一箱箱的蔬果拿出逐個放在膠盤上包裝,耗用不少塑膠托盤及保鮮紙。
到超市買水果的Ben Sir認為,包裝明顯有商業考慮,讓市民捆綁式購買,「一買就要買幾條、無得揀」,他認為以環保角度出發,政府應向超市收稅,每個不必要包裝也要收費。
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形容這包裝「多餘甚至荒謬」:
買兩個橙已有4件包裝,以前明明做到(散賣),為何現在偏要加無謂包裝?
環團要求政府盡快訂立減塑目標、時間表及具體的行動方案,要求生產商減少使用及回收其產品的包裝物料;企業則須廢除過度包裝,例如超級市場可改革產品包裝及銷售方式,設立無包裝的銷售區域,讓顧客按分量自備器皿購買。
本報向兩大超市查詢,兩間超市均沒有正面回應使用即棄包裝數量;百佳回應指,力求在確保產品質量、減塑膠包裝和減少剩餘食物之間取得平衡,已在店舖以散裝形式銷售不同種類的新鮮產品;對於來自海外蔬果,正與供應商合作尋找減塑包裝並不損害產品質量的方法。
惠康則回覆,出售包裝新鮮食品時以保持食品質量及衛生,及減少食物浪費為重要原則,會支持減少不必要包裝的環保措施。